“政府花的每一笔钱都要纳入监督,这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反对腐败”、“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治理香港严格按基本法办事”……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人代会首位女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得最多的是法治。 3!67jO
!U!ij'G
回顾十一届全国人大的五年任期,最大的一个亮点也在法治建设。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与社会民意共鸣,一部又一部法律精品不断问世。由此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到2012年底,我国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43件,行政法规721件,地方性法规9000多件。 S4y(Lbl2
p{4l'l}l
与宏观数据相对应的,是老百姓对法治生活前所未有的强烈感受。由于人大立法一直在努力追求与民生相融合,法律不再是一条条枯燥的条文,而是“为民所用”的保护伞。从规范劳动关系、为保护劳动者权益撑起“保护伞”的劳动合同法,到为亿万中国百姓编织起“安全防护网”的社会保险法,从保护全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法,到对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全面修改等,无不彰显了立法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精神实质,也使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法治红利。 wpOOl7q
n14..|3"
在法治建设方面,人们最熟悉的是这么四句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标志着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SA)SmX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