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N jz^
o
I0VBg&46@|
1、钱伟长的批评 '{yoS
Jc7u
1987年9月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在看了电视转播的全国铁人三项运动比赛实况后,写信批评电视记者的采访时机不当。 |:wsz)V-W
r6ZDn>&
信中指出,参赛的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艰辛奋进的途中,竟有一些新闻记者沈着话筒,有的坐在汽车里,有的走在路上,追随运动员“采访”,问些“你有小孩么,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有多少岁了?……在什么单位工作?”“你爱人对你参加比赛是什么态度?”等等无关紧要的问题,使气喘吁吁的运动员苦于应付,受到干扰,并且破坏了运动行径的秩序。但运动员到达终点时,立刻又有一群记者伸着话筒围了过来,使运动员不得不停住,上气不接下气地答问。按理说,在长跑40公里后不能立刻停住,必须接着缓步走几百米进行恢复活动,以免损害健康。这批记者的做法,不但采访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简直是对运动员的摧残。可见记者采访,不是什么时候都是合适的,采访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 lVPO-V~
YAIJy`.
u18[6,FvO
Xb-ycXbP%
2、李六如的拒绝和道歉 " Mh_/
kgC YIN
一般说,选择采访时机,起码要选择采访对象认为是合适的时间。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习惯,贸然访问,除非是有十分紧急的采访任务,从采访时机来说,是不合适的。尽管多数采访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新闻宣传的需要,宁肯放下手中的工作来接待记者,当时,作为记者或通讯员只顾自己完成采访任务,毫不考虑对方是否方便的做法,仍然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很坏的印象,勉强应付的谈话,也不可能给记者多少精彩的内容。而有些采访对象,就会毫不客气地请记者吃闭门羹。 ET:KV~4
h+<kp
有一次,有个记者去采访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就从事革命活动的老作家李六如通知,一进门便被李老的家人婉言谢绝,说李老正在写作,最好不去打搅。但这位记者却不懂这个道理,还是死乞白赖地要求李老出来见见面。李老被弄得很烦,走了出来,一口回绝了记者的请求。记者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出来,心里对李老老大的不满,觉得李老这人脾气真倔,架子真大。但这位记者却一点也没有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什么问题。 QcO)N+
TNhYOO2K
隔不多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这位记者又见到了李六如先生。想起那次等板房找到“冷遇”的情形,不免有些尴尬。可是,李老却满面笑容地对记者谈起前些天的事,并抱歉地说:“那天,真对不起。我有个怪脾气,写东西的时候,就怕人家打扰我的构思。现在东西写出来了,你如果还需要对我采访,我随时恭候。” $Q~iip]A
~[F'bBj/
一番话,说得记者心里热烘烘的。这位记者这才知道,只考虑自己的工作需要,不考虑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不合时宜地打扰对方是多么愚蠢的事! q,Jr[8vS
WFOy/Z0hN
85IL-"
kR 1
qm
3、陪着华老去看病 /#_(>-^/^
|OEtv
有时,采访任务的确十分紧急,访问对象又十分忙碌,抽不出时间接待记者。这时记者就要善于见缝插针、机动灵活,随时随地捕捉时机进行访问。 4=4Eo)
U#jooD#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有位记者接受了采访参加科学大会筹备工作、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任务。这是打倒“四人帮”以后,决定知识分子命运、决定中国今后发展道路的十分重要的一次会议。要报道好这次大会,华老的专访显然是一篇重头文章。但华老的工作十分繁忙。要让华老放下手中的工作,专门花时间接待记者的采访,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记者也不忍心耽搁华老的宝贵时间。怎么办?这位记者动开了脑筋。他忽然发现华罗庚当时经常在下午到医院看病。他灵机一动,索性陪着华老去医院看病,抓住乘车的途中和到医院候诊的时间交谈。在轻轻颠簸得汽车中,在环境静谧的候诊时,华老的思绪也恰好从繁忙工作中解脱了出来,他同记者侃侃而谈,记者不时提问,教堂非常融洽,趣味横生。这样,前后交谈了七八个半天,又不耽误华老的工作,尤其是记者陪同看病,彼此增加了亲切感,交谈非常融洽,互相建立了感情。结果,记者满载而归,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及时写出了原定的访问记。 l=)&-vB@
Sj ?,aj:
在选择访问时机时,记者还应考虑在下列情况下不宜急于访问:1、采访对象正在专心致志地准备投入“战斗”的时候。比如,运动员即将进入比赛,演员即将上台表演,学生即将进入考场,战士即将即将进入前沿阵地等等;2、采访对象正在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中,不宜、甚至是不能随便打断;3、采访对象的思想情绪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的时候,比如,对方突然遇到上行使或心烦意乱,或遭到重大打击或心理压力的时候,或身体遭受巨大伤痛的时候。选择这样的时机去采访,也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e)p/\<lGN
J
<aH6}|G
&\yuK
\
DMi7]9.
4、邓丽君的意外惊喜 HVBnRDT
{^!Ve]
Q
1985年1月29日,对一般人来说是个极普通的日子,但是对台湾著名歌星邓丽君来说,却非同一般,这天是她的生日。家在这一天,刚刚抵达新加坡演出的邓丽君意外地接到了来自祖国大陆的电话。来电话的是北京一位青年记者。他为了电话采访素不相识的邓丽君,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几经周折,终于如愿以偿。也许只恰逢自己的生日,邓丽君愉快地与记者交谈起来,通话时间长达53分钟,内容涉及到她的演唱、生活、休息、身体状况、父母校内各地情况以及她对大陆亲人的思念、对祖国建设飞速发展的赞誉,和她能否回大陆演出等问题。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刊登了这位记者电话采访邓丽君的消息,当时引起很大反响。这是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国门刚刚打开,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伊始,港台歌曲正风靡大陆,听众对邓丽君只闻其声不“识”其人。记者选择此时采访她,无疑是选择了一个极佳的采访时机。就具体操(cāo)作而言,采访日期选定在被采访者的生日,也是颇具匠心的。 =:2cDQ^i`
oG
t r^T
采访人物新闻,一般应寻找一个新闻由头。新闻由头也是个采访时机问题。有时,时机可以成为记者采访的主要理由或根据;也是所采写报道的新闻性赖以存在的基础。时机错过,报道的新闻性也就失去。如果采访那些学术上、艺术上、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最好选择在他们的试验成功、专著出版、作品发表或剧目首演、影片首映之际;如果从被采访对象的情绪和心理因素考虑,选择在领导人职务晋升、换届当选、考生考学录取、老人寿辰、女士生日、青年人新婚等时机采访,往往也比较容易成功,同时也是抓新闻的极好契机。因为,在人物感受最新鲜、最强烈时机去采访,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Rs)_Rf\
!^[&F6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