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 “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开国大典”广播稿的撰写和播出工作,而当年同在实况广播现场工作的很多同志都已经作古。 >5{v&n
大约从1949年8月底开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开国大典”报道准备工作。梅益和温济泽等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实况广播”。由胡若木、杨兆麟和高而公等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由播音员丁一岚、齐越现场解说,把“开国大典”实际情况同步广播出去。 [W%:\\Ti
当时,转播设备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其中之一,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U*L
o|fG&|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比较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东长安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样,问题就来了,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到,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 ,;&P. |